欧盟负责贸易等事务的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日前喊话G7,希望能一块儿对中国稀土出口新规“下手”,采取强有力的回应。
第二天,英国就传出消息,他们制裁了11家中国实体,理由还是老一套——“这些企业给俄罗斯军事工业供了关键货、帮了俄能源实体”
这两件事情显然是有关联的,但英欧喊着“对华立场要一致”,怎么英国都“亮刀子”了,欧盟却光打雷不下雨,这是偷偷留着对话的后路?
英国这次制裁,看着突然,其实早有苗头。
回溯到3月,英国当时也是用差不多的“涉俄”理由,制裁过4家中国电子元件企业,当时中国驻英使馆就明着警告“这会砸了中英经贸的底子”。
7个月过去,英国不仅又动手,还把制裁范围扩了近3倍,涉及的企业全是关键领域。
其中一家企业都跟英国罗尔斯·罗伊斯谈妥了,要联合研发航空发动机的耐热部件,结果制裁一出,项目直接停摆,前期投入的几百万英镑打了水漂。
再看欧盟,表面上跟英国“穿一条裤子”,实际动作却处处透着谨慎。
谢夫乔维奇跟美国商务部长磋商时,翻来覆去就强调一句话,“G7得先凑齐立场,不能单独上”。
这话听着是“求团结”,实则是欧盟不敢赌。
中国供应欧盟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品,而这些稀土,是德国汽车芯片、荷兰阿斯麦光刻机的“命根子”。
所以现在欧盟内部早吵翻了,德国、法国明确反对“跟着英国制裁”。
谢夫乔维奇说的“G7视频会议”,至今也没定具体时间,反倒是“跟中方对话”被排到了下周的优先项。
这还不明显吗?欧盟就是想让英国先去“探探中方的底”,自己躲在后面看风向。
说白了,英国这是被当枪使了。
欧盟打了一套“利益诱惑+风险转嫁”的组合拳,每一步都算得精。
先看“风险转嫁”这招。
2025年是欧盟委员会的“政策调整年”,冯德莱恩团队正被内部批“对华政策摇摆”,既要在意识形态上跟美国对齐,又不敢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
英国主动制裁,正好给了欧盟“台阶”,表面上,欧盟跟英国“立场一致”,能向美国和内部保守派交差。
实际上,欧盟通过“暂不跟进制裁”,把直接跟中方对抗的风险全推给了英国。
就算中方反制,首当其冲的也是英国企业,跟欧盟的汽车、半导体这些核心产业没关系。
这种“借别人的手办事,自己躲清净”的思路,实在够精明。
再看“利益自保”的小心思。
中国10月9日出台的稀土出口新规,早把欧盟给慌住了。
欧盟在镝、铽这些稀土元素上的对外依存度高达98%,而这些元素是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的关键材料。
欧盟正卯着劲推进“2030年碳中和目标”,要是稀土断供,这个目标就得泡汤。
所以欧盟一边让英国“往前冲”,看中方会不会用稀土反制,一边赶紧跟中方约对话,想为自己争取“特殊供应通道”。
说穿了,就是让英国冒险,自己坐收“摸清中方底线”的好处。
还有“绑定阵营”的假象。
欧盟心里门儿清,美国就希望盟友对华强硬。
英国主动制裁,正好帮欧盟在美方面前“刷存在感”,证明“欧盟跟美国一条心”。
可同时,欧盟又不真得罪中国,留着后续经贸合作的余地。
这种“两面讨好”的算计,英国怎么就没看出来?
其实英国“上钩”,根源还是自己的“依附焦虑”。
脱欧后,英国跟欧盟的贸易额降了21%,2025年二季度GDP才增长0.3%,经济复苏慢得像蜗牛。
为了挽回损失,英国5月刚跟欧盟签了协议,加入欧盟1500亿欧元的防务采购计划,代价就是在涉俄、涉华问题上“跟欧盟保持一致”。
同时,英国还想靠对华强硬,换美国在英美贸易协定上松口,比如让英国汽车、农产品进美国市场时关税低点儿。
可这种“靠讨好换利益”的办法,真能解决英国的问题吗?恐怕只会让自己更被动。
中国驻英使馆的回应很有章法,既没被带偏,也没给欧盟“借刀杀人”的机会。
中方先点破了英国制裁的本质,是没国际法依据的单边主义,还特意强调“中方严格管着军民两用物项出口,中俄正常企业合作不该被搅和。
而且中方的回应只针对英国,没把矛头指向整个欧盟。
这步棋太关键了,既避免了陷入“多方对抗”,又让欧盟的“算计”落了空,要是欧盟想坐收渔利,就得考虑英国被反制后,会不会拖累英欧合作,比如影响欧盟防务采购计划里英国企业的参与度。
中方的底气,来自对自身优势的清楚认知。
要是英国继续加码制裁,中方完全能通过调控稀土供应,影响英国的高端制造业。
这种“精准打击”,比泛泛的对抗管用多了。
更重要的是,中方的立场符合“维护多边秩序”的共识。
中方强调“要讲国际法”,不仅能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也让英国的“单边行动”显得孤立。
从现在的局势看,英国这场“主动当出头鸟”的戏,大概率要以“偷鸡不成蚀把米”收场。
欧盟“靠不住”,中方的反制又可能很快到来,这对本就疲软的英国经济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英国以前好歹是“日不落帝国”,现在却要靠讨好美欧换利益,还心甘情愿当别人的“挡箭牌”,实在是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