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戏言,说美国硅谷科技公司中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有一半都是国人。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扎克伯格组建的超级智能实验室中的11位成员,全部都是在其他国家接受教育的移民,而其中有七人,也就是超过一半都来自我国。
这就是今天的硅谷现状,嘴里说着要大国竞争,但实际上用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来自我国。
为什么我国的人工智能人才,都喜欢往美国跑?

尽管目前特朗普已经收紧了移民,美国鹰派对华情绪也日益高涨,但过去多年,在我国出生并接受教育的研究人员,一直都在美国顶尖人工智能实验室扮演着重要角色。
早在2020年,致力于促进中美建设性关系的保尔森研究所就发布研究称,我国人工智能研究员约占全球顶尖人工智能人才的近三分之一,但这些人大多就职于美国企业和高校。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项新研究也表示,这些我国研究员中的绝大多数仍然在为美国机构工作。2019年曾经入选原研究的100位就职于美国高校或企业的顶尖我国研究员中,如今仍然有高达87位在美国高校或企业从事研究工作。
2019年的三年后,ChatGPT的问世就引发了全球人工智能热潮。
可以说,今天美国人工智能行业,是我国人才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没有我国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跑到美国,美国根本不可能那么快就推出通用人工智能。
早在扎克伯格大举为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招兵买马之前,Meta的人工智能项目就已经高度依赖中国人才。Meta人工智能部门的新员工常被开玩笑说,他们需要掌握两种语言,第一种是公司内部编程语言hack,第二种就是普通话。
到了今年,Meta再次获得了约6300份H-1B签证批准,这类签证允许企业聘用外国技术工人。根据美国移民局数据,Meta获得的这6300份签证仅次于亚马逊。
斯坦福大学《2023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显示,全球顶尖AI人才中,华人占比47%,但美国顶级AI人才中华人占比就高达75%,为什么我国的人工智能人才更倾向于流向美国呢?
第一,就是所谓的聚集效应。
美国汇聚了一众顶尖高校和实验室。其中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卡内基等世界顶尖AI研究机构,这些高校拥有深厚的学术沉淀和前沿的研究设备与跨学科合作网络。
例如,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长期引领AI技术突破,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也成果斐然。
而我国留学生能够通过留学、访学等渠道进入这些平台,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和顶尖学者,这种“学术磁吸”极具吸引力。

第二就是学术氛围。
美国科研体系强调自由探索和创新试错。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巨大。以2023年为例,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私人投资总额高达672亿美元,占全球53%,也远超我国。
充足的经费支持和宽松的研究环境,让学者可以长期深耕基层理论,而不必过度受短期成果考核压力。
2023年,美国机构贡献的著名AI模型高达61个,远超其他国家。而顶尖实验室中的华人比例也非常高,其中ChatGPT-4o核心团队17人中,华人占比35%;马斯克的xAI初始团队12人中,华人占比也高达42%。
当然,在各种投资和氛围之下,最能够吸引他们的,还是高薪。
美国科技企业如谷歌、微软、Meta、亚马逊等长期处于AI技术前沿,且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根据数据,2023年美国AI岗位平均薪资达14.6万美元,高薪职位年薪可达六位数,而国内AI岗位薪资虽然逐年提升,但整体水平还是存在差距。
国内大厂AI研究员年薪约50-80万,但仍然不及美国同级别岗位。
最后一点,我认为就是价值观。
美国职场更强调的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尤其是在高薪AI岗位中,这种差异也对追求生活质量的人才形成了吸引力。

不过长期来看,也并非所有人才都选择永久滞留美国。部分人才采取“候鸟式研究”模式,在中美之间往返,兼顾学术资源和国内市场。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AI环境也在进步,未来应该也会进一步吸引那些想要回国的人才。
目前我国在AI专利申请量和企业数量上已经超越了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未来也会有很多前辈和人才从美国回来,支援国内的AI建设。
总的来说,人才外流也并非全部都是负面的。它同样也推动了我国AI技术的反向输入和国际合作。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向美国流动,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竞争的正常现象,但也折射出两国在科研环境和产业上的不同。
美国目前来看是有微弱领先,但从长期角度来看,美国的这种优势,也仅仅只是暂时的。随着我们开始发挥本土优势的同时借鉴美国经验,未来在AI发展上,我们也一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end.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