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杨振宁:昔人已乘黄鹤去

出品 |搜狐科技作者 |周锦童编辑 |杨锦北京清华园,故园再无此声。2025年10月18日,世界物理学界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世界杰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出品 |搜狐科技

作者 |周锦童

编辑 |杨锦

北京清华园,故园再无此声。

2025年10月18日,世界物理学界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世界杰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一世传奇,用跨越世纪的生命轨迹,书写了一段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交织的人生。

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曾直言“对杨先生几乎是一种膜拜”。他评价,杨振宁先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投身于科研行动的勇敢性,非常值得人们钦佩。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是可以创造顶级的贡献或者是最伟大的贡献的,杨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例。”

起点,物理之路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名字叫杨克纯,字武之,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数学家,这也为他奠定了良好的学术根基。

杨武之早年获公费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的数学系获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位数论方向的博士,学成归国,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仅15岁的杨振宁随校南迁,9月,杨振宁进入合肥庐州中学继续读高中二年级,后来为逃避日本侵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庐州中学迁到合肥南边70多里处的三河镇。

在那样一个“容不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年代,少年的杨振宁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求和科学的热爱,在硝烟和动荡中,艰难地完成了学业。

展开全文

1938年3月,杨振宁到达昆明,在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没有读高三的他还是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在这所战时中国最顶尖的学府里,虽校舍简陋,却汇聚了一个民族在最艰难时刻的不屈精神与学术灵魂。

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后,杨振宁没有选择“子承父业”,而是先后师从吴大猷、王竹溪等教授,这也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物理基础。

在《杨振宁文集》中,他曾写到:“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 也是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

“我在西南联大7年,对我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已有我的taste。”

永恒的“宇称不守恒”

有人说,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同样,跨越世纪百年的杨振宁,也与一众物理学巨擘有着深入的交集,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泰勒、狄拉克……在那个世界现代科学的群星闪耀时,他的光芒也并不逊色。

1945年,杨振宁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他师从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他曾说这是对他有非常大影响的人。

1949年夏天,他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里曾是他的偶像爱因斯坦工作过的地方,而招募他入院的正是美国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罗伯特·奥本海默。

在这,他不仅找到了思想的坐标,还遇到了至交好友,同样公费赴美留学的李政道,他们一起讨论和研究物理学问题。奥本海默曾说,“我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

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基本对称定律。而这个大胆的设想经过吴健雄等人的实验验证后,震惊了整个科学界。

何祚庥院士曾在与搜狐科技对话时直言,“宇称不守恒定律震动了整个世界,不仅是物理世界,哲学界也深受震动”。

1957年,这对年仅30多岁的华裔科学家登上了诺贝尔奖台,成为最早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人。

不过,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也因为领奖时出现的“顺序意外”而破裂,这对科学界的“双子星”关系骤然破裂,从此分道扬镳。杨振宁对这段关系也流露过遗憾之情,他说这是“一生中很遗憾的事情”。

诺奖只是他科学成就的一部分。他与米尔斯共同提出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杨-米尔斯理论),虽然当时未被充分理解,却成为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曾公开表示,“杨振宁的这一贡献本应值得第二个诺贝尔奖”。

清华园的最后20年

1964年3月,杨振宁加入籍美国,一年后,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个决定让他在特殊年代能够继续从事前沿的研究,同时也为中美科学交流保留了一扇窗口。

作为最早访华的华裔科学家之一,他在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时就回到祖国,会见了周恩来总理,他迫切地向总理建议采取一个政策,以增加对基础科学的重视。

杨振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到了1972年夏天作第二次旅行时,我已经拿定主意,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同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征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在杨振宁访华后,一大批著名的华裔科学家也都陆续回国访问,包括大家熟知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陈省身、任之恭等60余人。

1966年,杨振宁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

杨振宁的人生轨迹在晚年再次转折。2015年4月1日,回国12年后,他放弃持有了半个世纪的美国国籍。他的这一回归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人把它看作祖国“失落的30年”结束的标志。

而这一决定也被外界解读为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象征性时刻——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正在回归这片土地。

回到中国后,杨振宁也并没有“躺平”。他将晚年精力倾注于培养新一代的科学人才上。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他不仅指导研究,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他主持建立的多个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晚年住在清华园的杨振宁,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巨擘生活中的一面。他和妻子翁帆一起散步,甚至骑车,在别墅里会友。有次生日时,翁帆还一身青衣扮相唱起昆曲。

对于他回国的意义,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认为,杨振宁在清华高等研究院的作用相当于定海神针,他回国后,帮助清华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国的大师级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更是一语中的地指出:“杨振宁先生住在清华校园,对年轻人的那种向上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2021年,98岁高龄的他当选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写道:“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回顾杨振宁的一生,恰似一部中国现代史的缩影——从战乱中求学,到异国他乡追求事业,再到做出一番成就,最终落叶归根。可以说,他的科学成就改变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他的人生选择也映照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水虎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838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